認識根管治療
牙齒因蛀牙、外傷或牙周病導致內部牙髓組織生病,透過根管治療可移除髓腔內的細菌及發炎組織,或壞死牙髓組織(俗稱抽神經),就能恢復牙根周圍組織健康,並保留牙齒。
牙髓病專科(根管專科)醫師
衛福部於民國106年明訂10大專科,牙髓病專科(根管專科)就是其中之一,牙髓病科醫師在醫院要受訓2~3年,受訓期間,專門針對牙髓病相關的臨床診斷、治療技術、論文閱讀、學理討論,以及最新的根管相關器械和材料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,專科訓練後,還須經過專科的筆試及口試合格後,才能取得根管專科醫師證書,全台根管專科醫師人數不到400位,因此在根管治療的品質上,根管專科醫師通常優於其他科別的牙醫師。
顯微根管治療是什麼?
傳統根管治療操作範圍極為狹小,過程中可能遭遇異物堵塞、狹窄鈣化、穿孔、分岔、帶狀根管,或是前次治療發生特殊困難等,發生術後症狀不消、持續感染等後遺症,因此,即使牙齒做過根管治療仍有一定復發而導致治療失敗的可能。
顯微根管治療藉由牙科顯微鏡放大視野,可將牙髓根管放大到25倍,清楚地看到牙齒根管內的微小結構與病灶,包括根管的彎曲和分叉處,進而準確地清除受損的神經組織和感染部分。搭配超音波器械,能有效去除發炎或感染的牙髓組織,塑造根管內部型態,完成填充密封空間,不僅大幅提升根管治療的成功率,更減少病患治療的時間,達到保留珍貴自然牙的目的。
顯微根管治療與傳統根管治療有什麼不一樣?

顯微根管治療流程
Step1. 評估諮詢:醫師進行口腔檢查、X光攝影等評估步驟,確定治療計畫的需求和可行性。
Step2. 開擴牙髓腔:
• 局部麻醉:治療過程中,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施打適量局部麻醉,幫助患者放鬆及降低療程造成的不適感。
• 開擴發炎感染的牙髓腔:先將治療牙齒以橡皮布障(rubber dam)隔離,隔離目的在於保護牙齒,避免汙染,接著移除蛀牙及舊的填補物,並將發炎的牙髓腔打開。
Step3. 進行顯微根管治療
• 移除感染組織:醫師使用牙科顯微鏡,在其輔助之下將根管系統擴大,並使用藥水清除根管內發炎或壞死的牙髓組織,進一步清除根管系統內可能有的細菌,以減少根管內的感染源及細菌,增加根管治療的成功率。
Step4. 清創修型與根管封填
• 清創修型:醫師使用牙科顯微鏡,移除己發炎及感染細菌的牙髓組織後,將根管空間予以清創、擴大與修型。
• 根管封填:確認擴大、修型後的根管盡可能已經清潔乾淨且沒有發炎情況後,再使用封填材料將根管空間給予緻密的充填,以確保根管系統緊密封閉,不會再受汙染與破壞。
Step5. 假牙保護與回診追蹤:
• 假牙保護:完成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強烈建議套上牙冠(牙套),除了恢復原本的外形及咬合功能之外,也可以保護脆弱的牙齒,避免牙齒因為結構缺損、磨損而斷裂等問題。
• 定期回診追蹤:完成所有療程之後還需定期回診,讓醫師定期追蹤檢查牙齒的狀況,才能即時處理解決問題。

顯微根管治療後的注意事項
為了保障顯微根管治療的成功與安全,以下為須注意的事項:
• 治療期間輕微不適感:在接受顯微根管治療期間,有少數可能會感到輕微的不適,例如腫脹、疼痛或輕微的不適感。這些反應在治療後幾天內通常會減輕。醫師會開立處方藥物或建議應對方法來緩解這些不適。
• 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: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是保護治療效果的關鍵。定期刷牙、使用牙線、定期的口腔檢查和清潔都有助於減少感染的風險,並確保治療的成功。
• 定期回診和追蹤:定期追蹤是必要的。這有助於確保治療的長期成功,並在早期發現任何可能的問題。
顯微根管治療適用對象
通常適用以下情況:
1. 再次根管治療者
已經根管治療過,但牙齒內部仍出現發炎反應,則會建議使用顯微根管治療的方式。
2. 複雜性根管治療者
• 根管難症
特殊型態的根管如:極彎曲根管、C型根管、有額外根管者、根管阻塞、根管鈣化等根管治療。
• 根管鈣化
牙齒因長期受到刺激,如:蛀牙、冷熱刺激,修磨牙齒、過度咬合力、外傷等,使牙齒的硬組織在根管的管狀內壁慢慢增厚,而生成鈣化物質、使根管變細變窄的鈣化過程。
• 高階困難的根管治療
牙髓長期受刺激而壞死、深度的蛀牙、牙周病變感染,顯微鏡下能將牙髓根管放大,並使根管治療的進行更為精準,降低根管治療的風險、提高牙髓處置的成功率。
3. 牙根尖手術
進行根管治療後的牙齒,若牙髓腔再度感染,口腔內的細菌會由牙髓腔入侵至牙根尖,造成牙根尖周圍組織發炎及根尖囊腫,這時就要使用精細的顯微鏡根管治療,刮除感染處的病變組織、切除病變根尖或是進行根尖逆向填補,以保留珍貴的自然牙。
4. 根管治療前金屬牙釘拆除
利用顯微鏡精細定位的原理,能保守的拆除舊有牙釘,盡可能保存剩有的自然牙齒結構。